
她已经和肺癌搏斗了11年;他是曾经的肝癌患者...7年来,他们在群里为大家传授抗癌经验......“抗癌管家互助群”,是大家共同的抗癌家园。
欢迎大家添加抗癌管家微信920 670 720,加入抗癌管家互助群和大家多交流。
群里有来自北京胸科医院、北京协和医院、上海瑞金医院等名医指导抗癌。还有十几年抗癌经验的抗癌明星一起分享。
祝愿每个患者和家属都健康平安。抗癌管家-你身边的抗癌专家。
近来,多个免疫治疗药物相继获批并在中国上市,国内的免疫治疗迎来了蓬勃发展。然而,对于大多数的临床医师而言,免疫治疗的应用经验还相对缺乏。【肿瘤资讯】特别邀请东部战区总医院的宋勇教授,河南省肿瘤医院的吴红波教授和赵艳秋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的张莉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郭卉教授就免疫治疗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并分享他们的临床实践经验,以下为您精彩呈现。
现场讨论大片
东部战区总医院呼吸内科主任,肺癌综合诊治中心主任
南京大学呼吸病学研究所所长
南京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南方医科大学、第二军医大学博士及硕士研究生导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博士后导师
全军呼吸内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江苏省医学会呼吸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兼肺癌学组组长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全国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理事
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肺癌MDT专家委员会副组长
国际肺癌研究组织(IASLC)委员
中央军委保健委员会会诊专家
Translational lung cancer research(ESCI, PubMed收录)主编,Journal of Thoracic Disease(SCI)和Military Medical Research(PubMed收录)编委,以及《医学研究生学报》《中国肺癌杂志》《中华肺部疾病杂志》《中华医学杂志》等多本杂志的副主编和编委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内科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转化医学组委员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青年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青年专家委员会委员
陕西省肿瘤防治联盟副秘书长
陕西省肿瘤防治联盟肝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陕西省抗癌协会化疗专业委员会常委
陕西省抗癌协会化疗专业委员会青委会副主任委员
陕西省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青委会副主任委员
MD Anderson癌症中心作访问学者
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陕西省科技进步奖1项
多个核心及SCI期刊编委
陕西省青年科技标兵
陕西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河南省肿瘤医院肿瘤内科
美国哈佛医学院访问学者
CMOC 执行副秘书长
河南省抗癌协会化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河南省抗癌协会靶向治疗委员会秘书
河南省抗癌协会肿瘤心理学委员会委员
河南省抗癌协会食管癌委员会委员
院级“科技拔尖人才”
2017年2月-2018年6月 在哈密市肿瘤医院挂职副院长
毕业于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2012年受河南省医学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支持,哈佛医学院DFCI研究学习,对肺鳞癌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cancer cell》上;承担参与省部级课题5项,发表SCI论文10余篇。
河南省肿瘤医院内科副主任
呼吸内科一病区主任
河南省肿瘤医院肺癌、食管癌首席专家组成员
中国抗癌协会食管癌专业委员会委员
河南省医学会内科专业委员会常委
河南省抗癌协会肿瘤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委
河南省抗癌协会化疗专业委员会常委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肿瘤科
CSCO肿瘤放射治疗专家委员会委员
CSCO非小细胞肺癌专委会委员
CSCO青年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放射治疗专委会肺癌学组委员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放疗专委会常委
湖北省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常委
湖北省抗癌协会放射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湖北省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委员会委员
湖北省分子靶向治疗委员会委员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审稿人
主持 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1项吴阶平医学基金会项目
对于免疫治疗,大家是如何看待的,有哪些临床实践经验可供分享?郭卉教授:目前,临床上接触免疫治疗也只有短短的几年时间,对其认识不够全面也不够深刻。临床医师在实际应用中会严格遵循现有指南的建议和循证医学证据,根据PD-L1表达和TMB来选择合适的患者和相应的免疫治疗药物。我个人在实际应用中比较担心免疫治疗的不良反应。由于化疗和靶向治疗的临床应用时间比较长,临床医师对其不良反应有比较全面的认识或掌握,但免疫治疗刚刚兴起,临床医师对其不良反应认识尚不成熟,尤其是当免疫治疗与其他治疗联合应用时,对不良反应的评估变得更加困难,从而会影响治疗。这是我个人在临床使用免疫治疗时的一点体会与困惑。
赵艳秋教授:这是临床医师需要经常面对的问题。我们目前会根据公认的指标,比如PD-L1表达水平、TMB或MMR检测,指导选择合适的患者人群和相应的治疗。此外,也会避免对某些患者使用免疫治疗,如自身免疫病患者或PS评分较差的高龄患者等。但自身免疫病患者究竟是否适合免疫治疗,仍有待进一步探讨。最近的一项回顾性研究对使用免疫治疗的自身免疫病患者进行了分析,该研究中有90余例患者接受纳武利尤单抗治疗,30余例患者接受了帕博利珠单抗治疗,结果发现这些自身免疫病患者的治疗效果似乎更好,只是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rAE)的发生率相对较高,但可控,这体现了真实世界数据和临床数据的差异和互相补充。当然,仍需要大规模的临床研究来定位真正需要免疫治疗的患者,真正做到免疫治疗的精准化。
张莉教授:从理论上讲,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比如PD-1抗体和PD-L1抗体的作用机制肯定存在差异。PD-1受到阻滞时,可能会同时阻断PD-1与PD-L1和PD-L2的作用;而PD-L1受到阻滞时,可能并不会阻断PD-1和PD-L2的相互作用。KEYNOTE-407和IMpower131两项研究中,分别采用的是PD-1抗体帕博利珠单抗联合紫杉醇和卡铂治疗以及PD-L1抗体阿特珠单抗联合联合紫杉醇和卡铂。研究结果发现,PD-L1高表达患者的总生存期(OS)和无进展生存(PFS)结果相似,但对于PD-L1低表达或阴性患者,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化疗的疗效更好。因此,我个人在临床实践中会根据PD-L1表达水平优选适合PD-L1抗体治疗的患者,而PD-L1低表达时更倾向于使用PD-1抗体。需要特别指出的是,PD-L1在安全性方面可能更具优势,PD-L1抗体的毒性反应可能会低于PD-1抗体,这也与药物作用机制相符。有研究显示,PD-L1抗体对肺间质的影响明显低于PD-1抗体,在临床实践中也发现了这样的案例。PD-L1抗体可能在肺间质改变方面具有优势。
当NGS检测和PD-L1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均不支持患者进行免疫治疗时,是否还会尝试免疫治疗联合其他治疗?吴红波教授:肿瘤治疗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包括化疗、靶向治疗和现在的免疫治疗,每个阶段的发展都有其各自的特点。患者接受靶向治疗时的OS差异并不大,而免疫治疗带来了OS的明显改善。靶向治疗一般会使有机会接受治疗(特异的靶点)的患者产生OS获益;而随着患者治疗过程中PS评分的下降,后续再接受免疫治疗还能否使患者获益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个人认为免疫治疗应尽量放在前线使用,临床研究已显示出免疫治疗的优势人群但还不是很明确,仍然需要进一步全面认识。在临床实践中,肺癌驱动基因阴性且患者治疗意愿强烈时,根据指南建议和循证医学证据,如果患者化疗后出现疾病进展(PD)或疾病稳定(SD),可以考虑免疫治疗联合化疗方案。这一点在小细胞肺癌尤其是广泛期小细胞肺癌里应用较多。临床实践中,可以根据指南和个人的临床经验,使用合适的联合治疗方案,但临床医师会更关注其不良反应。但从目前中国的现有数据来看,联合治疗不良反应与欧美人群并无显著差异。
对于免疫治疗的未来,四位教授能否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呢?郭卉教授:免疫治疗未来大有可为,但对其认识仍不全面,需要更多分子机制研究来指导临床药物选择和联合治疗模式的选择。
赵艳秋教授:多种免疫治疗药物井喷样上市,但临床实践中还需要开展更多相关研究,累积大数据,以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进行治疗选择。
张莉教授:免疫治疗的未来在于发现不适合免疫治疗的人群。
吴红波教授:免疫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但也存在不少阻碍,未来需要更准确的鉴定免疫治疗获益人群,也要明确哪些免疫治疗模式更优。
宋勇教授:关于肺癌的免疫治疗,可以用八个字进行总结,即“勇于探索,谨慎前行”。
第一,勇于探索。免疫治疗中有太多东西需要探索,随着真实世界中免疫治疗应用的迅速增多,会不断涌现出新问题。我们要探索免疫治疗对哪些患者真正有效?哪些患者会发生超进展?哪些患者一定不会获益于免疫治疗?
第二,谨慎前行。平衡疗效和安全性,将真实世界的实践证据和临床研究的循证医学证据相结合,免疫治疗之路才能越走越宽。需要指出的是,对指南明确规定的内容,应该坚持执行;对缺少明确规定的内容,要根据每位医师对免疫治疗的认识和临床经验决定如何进行治疗。只有不断突破,才能促进临床医学的发展。
本文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
她已经和肺癌搏斗了11年;他是曾经的肝癌患者...7年来,他们在群里为大家传授抗癌经验......“抗癌管家互助群”,是大家共同的抗癌家园。
欢迎大家添加抗癌管家微信920 670 720,加入抗癌管家互助群和大家多交流。
群里有来自北京胸科医院、北京协和医院、上海瑞金医院等名医指导抗癌。还有十几年抗癌经验的抗癌明星一起分享。
祝愿每个患者和家属都健康平安。抗癌管家-你身边的抗癌专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