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她已经和肺癌搏斗了11年;他是曾经的肝癌患者...7年来,他们在群里为大家传授抗癌经验......“抗癌管家互助群”,是大家共同的抗癌家园。
欢迎大家添加抗癌管家微信920 670 720,加入抗癌管家互助群和大家多交流。
群里有来自北京胸科医院、北京协和医院、上海瑞金医院等名医指导抗癌。还有十几年抗癌经验的抗癌明星一起分享。
祝愿每个患者和家属都健康平安。抗癌管家-你身边的抗癌专家。
抗癌管家提示:目前国内外最常用到和提到的免疫治疗,指的是PD1/PD-L1等免疫治疗。这个是非常好的治疗方法,和某些私立医院和特别医院及医疗机构说的细胞免疫治疗或生物治疗,是不一样的。这里借助菠萝的文章给大家做分享和解释。感谢菠萝兄的分享。
4月12日,去年今日,魏则西在家中去世。一年过去,由他引发的癌症免疫疗法争议仍未平息。
作者丨菠萝
来源丨本文选自《癌症•真相:医生也在读》
医学界肿瘤频道已获清华大学出版社授权发表
近来关于“癌症免疫治疗”的最新进展,很是令人兴奋。经常有朋友问我:我亲人在国内早就接受了免疫治疗,为什么没有效果呢?
有 3 个事实 :
① 国内目前广泛使用的“免疫疗法”(主要是 CIK- DC 细胞疗法)和最近临床上证明有效的“免疫疗法”不是一种东西;
② “CIK-DC 免疫疗法”是在炒欧美十多年前的冷饭,这种疗法在欧美临床实验失败,已经被淘汰了;
③ 国内名目繁多的“免疫疗法” 没有任何一种经过严格的临床测试。
我来解释一下为什么目前在国内流行的 CIK 或 CIK-DC 免疫疗法没有效果。
“癌症免疫疗法”是个特别模糊的词汇。
广义地说,任何通过调节免疫系统来攻击癌细胞的方法都可以归于这一类,比如 100 多年前尝试用病毒或者细菌来激活免疫系统治疗癌症,现在看来都应该属于免疫治疗。
狭义地来讲,现在常说的“免疫疗法”主要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细胞疗法,就是通过直接向患者输入激活的免疫细胞来治疗癌症 ;第二类是干预疗法,就是通过药物或者疫苗来激活患者体内的免疫细胞来治疗癌症。
国内现在用的是第一类:细胞疗法。
免疫细胞疗法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在美国进入临床实验,到目前至少经历了 4 代:
第一代叫 LAK 细胞疗法,LAK 中文全称是“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它的基本原理是从患者外周血中提取细胞,然后在体外用“人白细胞介素 -2”(IL-2)来诱导产生有杀死细胞作用的“杀伤性免疫细胞”(注意并不是特异杀死癌细胞),最后把这些“杀伤性免疫细胞”输回患者体内。20 多年前有报道开始说 LAK 有一定效果, 但是副作用比较强,后来的大规模临床实验证明了 LAK 无效,因此被淘汰。
第二代就是 CIK 细胞疗法,CIK 中文全称是“细胞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看名字就知道它其实和 LAK 非常像。它也是从患者或者患者亲属外周血中提取免疫细胞,体外激活以后输给癌症患者。最主要的区别是体外激活细胞的时候除了用“人白细胞介素 -2”,还加上了一些别的因子。和 LAK 比,理论上 CIK 得到的“杀伤性免疫细胞”更多更强。但目前为止,没有任何大规模临床实验证明 CIK 有效。
第三代是 CIK-DC 细胞疗法,全称是“细胞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 树突状细胞”混合疗法。它和 CIK 相比,除了往患者体内输入“杀 伤性免疫细胞”,还同时输入一种叫“树突状细胞”的东西。树突状细胞因为长得像树杈而得名,是免疫系统很重要的一部分。树突细胞并不直接杀死细胞,它的作用是告诉别的免疫细胞去杀什么细胞,有点像带警察抓犯人的警犬。在 CIK-DC 疗法中,树突状细胞会先 和肿瘤细胞混合一下,算是“闻闻味道”,然后在体外把这种树突状 细胞和“杀伤性免疫细胞”一起输回患者体内,理论上杀死癌症细 胞的能力应该更强。可惜到目前为止,和 CIK 一样,没有大规模临 床实验证明 CIK-DC 有效。
第四代是我前面专门讲过的 CAR-T 细胞疗法,全称“嵌合抗原受体 T 细胞免疫疗法”。最近美国对白血病和淋巴癌的临床实验结果看起来让人十分振奋。具体原理和操作请看前面的文章,这里就不详细讲了。
现在中国的免疫治疗主流是第二代的 CIK 疗法和第三代的 CIK- DC 疗法,他们都是 10 多年前就开始在欧美尝试然后被放弃的,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临床实验证明其有效。我刚刚去查询了权威的临床实验数据库,目前登记在案的,仍在进行的 CIK 相关的临床实验只有 35 个,几乎全部在中国!这正常吗?!
CIK 或者 CIK-DC 疗法并不是来自中国的发明,美国人最早尝试了很多年,但是区别在于美国临床实验失败后没法上市就只能放弃了。
科学上讲为什么 CIK 疗法无效呢?两个主要原因:一是靶向性不明,二是癌症的免疫抑制。
CIK 疗法的本质都是向患者输入大量的免疫细胞,并希望它们能够杀死癌细胞。但是这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靶向性不明。
杀伤性免疫细胞的作用是很广的,它们要杀细菌、杀病毒、杀各种各样出了问题的细胞,总之绝大多数都不是用来杀癌细胞的。 因此,虽然 CIK 或 CIK-DC 疗法给患者输入了大量的免疫细胞,但其中真正能对肿瘤细胞起作用的微乎其微,效果自然很有限。这就像我们想装修房子,请来了 100 个工人,结果 99 个都是专业技校毕业开挖掘机的,技术水平高是高,但是不对路,没用!
第三代 CIK-DC 疗法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为了增加 CIK 疗法的靶向性:希望通过树突状细胞的指引,让免疫细胞更有效地杀死癌细胞。但是不幸的是临床上 CIK-DC 疗法看来效果也是很有限, 因为它也无法突破 CIK 疗法的第二个瓶颈:癌症的免疫抑制。
绝大多数癌症细胞在刚出现的时候就会被免疫系统识别并清除, 彻底“扼杀在襁褓中”,这就是身体对癌症的免疫监控。这非常重要,要不然人类得癌症的岁数可能得提前几十年了。但是突然有一天进化出了一个癌细胞,它很好地伪装了自己,告诉免疫系统“:自己人! 别开枪!”这样的癌细胞逃脱了免疫监控,才能形成癌症。因此所 有临床上的癌症都进化出了一套避开免疫系统识别的办法,这就是 癌症的“免疫抑制”。有了“免疫抑制”,无论你输入多少免疫细胞, 它们都无法识别癌细胞,也就没用了。
由于以上两个主要原因,靶向不明加上癌症对免疫系统的抑制, 导致 CIK 或者 CIK-DC 对患者无效。
最近两年,临床上证明有效的两类免疫治疗手段恰恰是针对这两个因素开发的:CAR-T 疗法解决了第一个靶向问题,直接让免疫细胞像导弹一样打向癌细胞 ;第二大类有效的免疫治疗药物(“免疫 检验点抑制剂”)专门阻断癌症细胞的免疫抑制,因此解决了第二个问题。
CIK、CIK-DC 并不是伪科学,但是很多临床实验已经证明它们单独使用无效,现在我们也慢慢知道了为什么。从科学理论上来说,CIK 或 CIK-DC 和阻止癌症免疫抑制的药物(比如 PD-1 抑制剂)结合应该会有更好的效果,国内领先的医院和医生应该尽快进行这方面的临床实验,而不要继续沉迷于用无效的“免疫治疗”来创收, 治愈哪怕一位癌症患者带来的成就感和社会价值岂是金钱可比。
本名李治中,清华大学生物系本科,美国杜克大学癌症生物学博士,癌症新药资深研究员。爱好科普、科研和公益事业。著有《癌症•真相:医生也在读》荣获央视“2015中国好书”、第十一届文津图书奖、第八届吴大猷科学普及著作奖、第四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科技部2016年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个人微信公众号“菠萝因子”。
欢迎大家添加抗癌管家微信920 670 720,加入抗癌管家互助群和大家多交流。
群里有来自北京胸科医院、北京协和医院、上海瑞金医院等名医指导抗癌。还有十几年抗癌经验的抗癌明星一起分享。
祝愿每个患者和家属都健康平安。抗癌管家-你身边的抗癌专家。
